由于从事针灸与内科两个专业的原因,夏治平主任中医师(以下简称夏老)曾对古今多种书籍与资料的有关经络内容进行分析对比,于30年前提出经络学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,这在夏老所主编的有关几种书籍中已解释明白,这里不能详加叙述。但概略地说:狭义的经络学说的主体为十四经,是现代研究经络的重点。广义的经络学说除了包括狭义经络学说的内容外,还包含着神经、血管、淋巴、肌肉与肌腱,并演变为辨证纲领或脏腑的代称,它展示了经络学说的内容多样性。
十四经是指导针灸临床的基础理论,循经选穴是针灸临床的基本原则。
伤寒六经是八纲辨证施治的纲领,与十二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它不仅是量的差别,而是质的差别。在《伤寒论》中,着重阐明阳经多实热证,阴经多虚寒证。故有实则阳明,虚则太阴;实者太阳,虚者少阴之说。遣方用药则依据阴阳、表里、虚实、寒热来辨证运用。但在《伤寒论》中的针灸用穴仍属于循经选穴。如:“太阳病……若欲作再经者,针足阳明,使经不传则愈。”
《温病条辨》又不同于《伤寒论》。如:“凡病温者,始于上焦,在手太阴……温病由口鼻而入,自上而下,鼻通于肺,始手太阴,但热不恶寒而渴者,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。”“两太阴暑温,咳而且嗽,咳声重浊,痰多不甚渴,渴不多饮者,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。”可以明白地看出,这里的手太阴即指肺,两太阴即指手太阴之肺、足太阴之脾。可见这里的经名已成为脏腑的代称。
古代诸书杂病中的经气运行失畅、经脉瘀滞、血不归经等等之病机,多与血管有关,予行气、活血祛瘀、止血之味。 夏老在临证中,使用针灸时,予循经选穴;用药时则视其何脏腑、何病机而辨证施治之。虽遣方用穴,指导理论各自不同,但两者完全可以配合治疗,并不矛盾。 |